2)第105章_细说清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国的要求又无法减除其中与法国相冲突的部分。经过多次的婉转商谈,总算英国人懂得讲求实际,对法国让步,由中国一一补偿。补偿的方法是:(甲)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(比租借广州湾的条约稍晚,比租借威海卫的专条早三个星期)签订了扩展九龙租借地的《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。这便是“九龙新界”的来源,租期为九十九年。(九龙城不包括在内,但是其后因为城内的人民抗英,于是又被包括在里面了。)(乙)同年七月二十一日,承认英国有权筑两条铁路,一条是从山西至湖北,经过河南;另一条是从苏州到宁波,经过杭州(其后改为从上海到宁波)。(丙)同年四月初二日及五月初三日,先后允准英国的福公司在山西与河南开矿,造小铁路。(丁)同年四月初五日,以中、英、德三方协议的方式,准许英国建筑津浦铁路的南段,从山东边界到浦口。(北段由天津到济南由德国建筑,中段由中国自己建筑。)

  《细说清朝》一二八、筑铁路的经过

  瓜分中国的运动,与中国筑铁路的经过有密切关系。最早的一条铁路,是上海与吴淞之间的,称为“淞沪铁路”。

  公司的构成份子是上海的外国商人,他们在司治四年(1865年)开始工作,到光绪二年(1876年)6月间,造好了上海与江湾之间的一段五英里。

  为什么要花上十多年的时间,才造了五英里呢?原来,他们所用的是一种舍名求实的方法。开头,他们不说是要造铁路,而仅仅说是“重修”上海与吴淞之间洋兵的军事运输大道,藉以加宽路面,垫高路基。(为了加宽路面,他们直接向老百姓收买土地,包括有坟墓的土地。其后他们宣称,要在这军事运输大道上造一条电车路,与租界上的电车路连接起来。而这条所谓电车路,实际上是三十英寸宽的铁路。通车以后,每天有六班火车从上海开江湾,来回。老百姓倒也并未怎样。)

  不幸,在1876年8月3日,有一个土包子在轨道上被轧死,引起了上海与郊区的很多老百姓的愤慨,发展为大规模的反对铁路运动。

  李鸿章这时候是两江总督。他出面和淞沪铁路公司交涉,立了一个合同,由中国出钱收买淞沪铁路,买价是二十八万五千两。

  这款子由上海及其郊区的老百姓捐出来。次年,光绪三年九月十五日(1877年l0月20日)交清。

  交清以后,火车停开路轨拆掉,运到台湾。后来,台湾巡抚刘铭传用它来铺设台北与基隆之间铁路的第一段(光绪十三年,1887年)。

  这台北与基降之间的铁路全长共十六英里,于光绪十七年(1891年)完成,资本纯粹是中国人自己的。造路的劳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