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29章_细说清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断,于是他除了修建运河之内的各闸以外,毅然决然不惜工费,加开一段新运河,称为“中河”。功成以后,果然舟楫可以来往,漕运畅通。

  第四,为了保护淮阴至江都(扬州)沿运河各县的农田,防免那溢进运河的黄河之水,溃决运河之堤,他兴筑若干所谓“减水坝”.在堤下开了若干可以开关的洞口,洞口之外接以小河与沟渠,以便于必要时放水。这样,既可防运河的泛滥或决口,又可以帮助老百姓灌田。

  以上四项,均是了不起的成就。然而直隶巡抚汉军镶黄旗人于成龙反对他,说他用钱太多,说“中河”并不能行船,说“减水坝”会促成以后的决口,说他的整个办法根本不对;不该着眼于运河及运河西边的洪泽湖、及东边的宝应湖、高邮湖、邵伯湖等,而应该着眼于所谓“里下河”的出海之口,应该挑海口的沙。

  康熙把靳辅召回北京,于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三月叫他在宫里的乾清门和于成龙及若干廷臣当面辩论,康熙自己主持这一盛大而严重的辩论会。

  靳辅说:海边的沙绝对挑不干净,而且海水长潮之时比海边陆地要高过五尺。宋朝范仲淹留下了一个很长的范公堤(在今日盐城与东台两县,由北而南,与海岸平行),便是挡住海水,不让它倒灌里下各河的。(泰县泰坝以北的叫做里河,以南的叫做下河。)

  靳辅又说,他本就建议过,为了宣泄运河所负担的黄河、淮河与各湖之水,应该开一条新河,把运河的水接引出来,夹以南北长堤,直达范公堤,同时加高当地的范公堤由一丈到一丈五尺,把新河的水量积蓄到一丈高,比海面潮涨之时还高过五尺,然后把闸一开,不怕河水不流到海里去。

  靳辅也顾虑到,在新河开了以后,水都跑到海里去,老百姓灌田反而缺水,他主张在新河河堤设若干涵洞,供应老百姓以必需的水。

  靳辅的办法尽管很对,但是辩论终于失败。失败的原因,不是他不会讲话,而是于成龙有人附和。谁?漕运总督慕天颜。结果,靳辅被免职,靳辅的智囊陈潢在押解到京之时病故,幸免治罪。康熙任命一个叫做王新命的作河道总督。此人一事无成,三年以后免职。康熙又把靳辅叫了出来,靳辅只好再干,干不到几个月,就积劳而死。康熙于是让于成龙试试。这于成龙倒也乖巧,把自己的妙法一概放弃,完全依照靳辅的办法去做,把事情做得十分妥贴,在康熙三十九年死在任上。康熙又派了一位张鹏翮来继承靳、于二人的事业,在康熙四十七年大功告成。(靳辅所设计的新河也造成了,便是今天江都仙女庙与东台白驹闸之间、经由泰县泰坝的“运盐河”。)

  黄河倒也识趣,不再胡闹,到了咸丰六年(1856年)便绕了淮河与运河,改道而走,由山东入海,直到今天。(抗战期间一度改道,于胜利以后回龙。)

  《细说清朝》四四、通漕

  康熙自己说过,他在亲政之初,便认为削藩、治河、通漕是三件待办的大事。这三件大事均与财政有关。削藩与治河,都是花钱的事,但办好以后,增加岁入极多。通漕,实际上完全有赖于治河。运河被黄河堵塞了,漕米便到不了京城。

  “漕”字从水从曹,是用军曹押船行水运粮。漕的创始者是秦始皇。他为了伐匈奴,而不得不“飞刍挽粟”。两汉、唐、宋在京城(长安、洛阳与开封)均驻有重兵,这些兵与中央各衙门的大小官吏每年要吃很多的粮,而且薪俸也用米、麦计算,所以必须由产米、产麦之地漕运大量米、麦到京城来。当时的运道,是由长江经由“邗沟”入淮,由淮经由汴河入黄河,然后溯黄河而上,到达开封、洛阳、长安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