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33章_细说清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极有研究,也颇深入于数学、火器、农桑、地理、法律、医药等好多种有裨实用的学问。他是大兴(北京)人,祖籍吴江,他本人回到吴江住了几十年。生平行踪诡秘,很像是秘密社会中的人物。徐乾学曾请他帮忙关于《大清一统志》的事,但他十分看不起徐乾学。他所佩服的,只是金圣叹一人。

  金圣叹,名人瑞,原姓张,名喟,是长洲(苏州)的一个秀才,批过《水浒传》与《西厢记》。他是一个群众运动家,在顺治年间聚了很多人向清朝政府抗缴钱粮,到孔子庙里哭,被抓去砍头。当时,苏州有一位举人,姓徐名枋,是大书画家。明亡以后。他不见任何宾客。汤斌来看他,在客厅里坐了许久,他始终躲在书房内,不肯出来。他隐居到七十三岁而死;死前吩咐家里人说,“宋荦必定会送银子助葬,切勿接受。”其后,宋荦果然送了银子来,被徐枋的家里人拒绝。徐枋与汤斌、宋荦并无仇怨,所恨的是这两人作了清朝的官。

  魏县(河北大名)有一个举人刘永锡,官居苏州府教谕,于明亡以后隐居在阳澄湖边,和一妻一了一女织席为生。他家中本属富有,但他宁可饿死而不肯回去,结果终于饿死。死前,他已租不起房子,住在一艘破船之中,曾经写唱过这样两首歌:(一)“溯彼中流兮采其荇矣。呼君与父兮莫之应矣。身为饿夫兮天所命矣。中心殷殷兮涕斯迸矣。”(二)“白日坠兮野荒荒,逐凫雁兮侣牛羊,壮士何心兮归故乡!”

  其他饿死的志士,可考的很多。以当和尚为名,而避免清吏之胁迫的也不少。在中国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方以智(《物理小识》的著者),便是其中之一。他是桐城人,崇祯年间的进士,当过永历皇帝的“礼部侍郎、东阁大学士”。事败,作和尚,法名宏智。

  最著名的两个和尚,是道济(石涛)与“八大山人”。这两人均是明朝的宗室。明亡以后,他们借作画来发抒胸中的抑郁之气,却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不朽之名。他们的本意,无非是“守志不屈”而已。

  另一位宗室朱之瑜(舜水),是一个秀才,生长在浙江余姚,对王守仁的学说很能实践。他曾经到日本去乞师,不成;其后他留在日本长崎隐居,作了日本儒家安东守约的老师,又被幕府德川光禟请去江户(东京),当上宾。

  康熙十七年的博学鸿词科,原称博学弘儒科(于乾隆以后,因避乾隆之讳(弘历)而改称博学鸿词科)。考试在康熙十八年举行,由二十六岁的康熙自己主考。被保荐与征召的有一百四十三人,其中博山、李颙、魏禧等六人抵死不肯应考。考取的有五十人,其中以毛奇龄为最无耻。这五十人均被康熙破格授以翰林名义,助修明史。

  《细说清朝》四九、雍正之狠

  在康熙的三十五个皇子之中,除了几个夭亡的、年幼的与无用的不值细说以外,在大体上分为三派。甲派是皇二子(太子)胤礽及其拥护者皇三子胤祉;乙派是皇八子胤禩及其拥护者皇长子胤禔、皇九子胤禟、皇十子胤珴、皇十四子胤禵。丙派是皇四子胤禛(雍正)自己及其拥护者皇十三子胤祥、皇十七子胤礼。三派之中,以皇八子胤禩的乙派势力最大。雍正在当了皇帝以后,不先对付皇八予胤禩本人,反而发表他为“总理事务”的大臣之一,不久又封他为“廉亲王”,叫他兼“理藩院”尚书。这是雍正极高明的一着棋。

  同时,雍正命令那手握重兵、驻扎西宁的皇十四于胤禵(抚远大将军),赶紧回京奔丧。胤禵回来以后,雍正叫他留住在(河北)遵化的景陵(康熙的坟墓)等待“大祭”;其后,封他为“郡王”,限制他在景陵旁边的马兰峪居住。

  胤禩的另一党羽、皇九子胤禟,被雍正派赴西宁,似乎是叫他接掌胤禵所遗下的兵权,却不给他任何名义,实际上只是将他“充军”而已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