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92章_细说清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所在地纽海芬,商得若干美国家庭的同意,让每一个华童均有一个“新的家”可住,获得亲如寄父寄母的美国人的照料。前后被送到美国去的,共有一百名左右。(美国有一本书,《最先来美的一百个中国留学生》[China’sFir5tHundred]详细记载此事。)

  原定的计划,是要这些孩子留在美国十五年,到学有专长才许回国。可惜,由于其中的若干位剪了辫子或信了基督教,激怒驻美的留学生监督吴子登。吴子登向清廷告了一状,清廷在光绪七年把他们“撤回”。

  詹天佑便是这样被强迫回国的一个。后来,他自费再度留美,到耶鲁念完他的课程。

  除了选派留学生以外,清廷在同治年间也很注重在国内造就洋务人才。恭亲王与文祥于同治元年在北京设立“同文馆”;李鸿章于同治二年在上海设立“广方言馆”;广东于同治三年也设了一个专教八旗子弟的“同文馆”(当时总督是劳崇光,巡抚是郭嵩焘)。

  北京的“同文馆”在同治五年扩充,增加一个“天文算学馆”。入馆的学生,原以翰林、进士、举人为主,兼收恩贡、拔贡、副贡、岁贡、优贡五项贡生(优秀的秀才),结果肯应考的寥寥无几。大多数的读书人均以学习外语和工匠之学为耻。恭亲王不得不放宽尺度,也准许捐班出身的监生与“杂项人员”应考,取录了三十人(投考的总数只有七十二人)。

  这算学馆规定八年毕业,学习的科目包括外国文、汉文、历史、地理、代数、几何、三角、微积分、天文、化学、测量、万国公法、金石(矿冶)、富国策(经济学)、译书(翻译实习),等等。李鸿章在上海的江南制造局附设了一个译书局;左宗棠在福州马尾的轮船制造局,附设了一个船政学堂:也都是为了灌输洋务知识,造就洋务人才。

  古语说: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。恭亲王与曾、左、李在同治年间开始“树人”,收效却在光绪、宣统以后。

  (六)持久恭亲王与文祥在他们的联名奏疏中所说的“持久”,正如以上的第一至第五各项,系专就海防立论,但适用于一般洋务。文祥在临死前所上的遗奏中,将“持久”二字的含意重新申述一遍:“如(王大臣)今日议之行之,而异日不能同心坚持,则不如不办……所谓必须上下一心,(京)内(京)外一心,局中局外一心,且历久永远一心,即此意也。”

  这是文祥的理想,文祥的希望,然而清廷满、汉大员之中,赞成办洋务的根本只是少数,怎么会“历久永远一心”呢?

  当时声望最高,以提倡程、朱理学为己任的大学上倭仁,便是坚决反对办洋务的一人。

  倭仁说:“根本之图,在人心而不在技艺”;又说,如果定欲造就天文、算学的人才,切不可请洋人米当教授,“应求中国能精其法者”。慈禧太后吩咐他:“保荐几个来!”倭仁说:“意中并无其人,不敢妄保”。

  恭亲王为了争取倭仁的支持,特地请慈禧太后加派倭仁“在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行走”,同时负责同文馆的馆务。倭仁借口骑马伤足,坚辞不就。

  恭亲王主持“总理衙门”很久,本该有一些作为,然而这衙门根本不是决策机构,派在这衙门“行走”的大臣时多时少,而其中没有一个是“专任”。况且,他自从在同治四年失掉“议政王”头衔后,权力远不如前。

  曾国藩呢?一生尽瘁于讨洪、讨捻的军事,只是以勋臣的身份,在两江总督与直隶总督任上就职权范围以内略办一些洋务,开开风气而已。他不曾当过“总理衙门”的大臣,仅仅在天津教案发生之时,兼了一个极短时期的“三口通商大臣”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