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五章 增加论文内容_我的植物黑科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“通过共聚焦显微镜,我得到了数千张图片,这些图片都是有规律的,我种出的上百株胡萝卜,除了写在论文里的两种,其他存活的胡萝卜恰好和一些图片可以一一对应,他们都有共同点,我将这些归纳总结,发现基因有代码属性,不同的编程,对应不同的生长状况。”杨舟解释道。

  这的确是他发现的特殊现象,当然并非在现实观察到,而是他可以查看完整基因图谱,随时改变碱基排列,能马上看到模拟答案。

  靠着神秘空间的模拟实验,植物的微观变化,全都在他的观察之下。

  就算杨舟公开这些研究,对杨舟的影响也不大,别人依旧很难研究出重大成果,当然杨舟公开基因代码规律,别的人还是有可能研究出特殊植物,在实验仪器没有进一步发展前,依旧非常困难。

  白书龙也跟不上杨舟的节奏了,像是他说的如果将基因代码总结出一套规律,那杨舟就是开宗立派的祖师级别人物。

  就像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解释空间时间,牛顿的力学,普朗克、波尔的量子力学,袁老的杂交等等。

  这些开宗立派的人,无疑都可以冠以XX之父的美誉。

  比如波尔、普朗克是量子力学之父、袁老是杂交水稻之父、牛顿是力学之父等等。

  杨舟如果真的总结出了基因代码规律,那多年以后,也许也会被冠以基因代码之父的头衔。

  这已经超出白书龙的水平,他这个清北大学教授,其实也还在苦苦追求院士头衔,根本不具备开宗立派的实力。

  但他却知道,杨舟的确有这样的潜力。

  至少,杨舟在胡萝卜的研究上,做得非常出色,在全世界范围内,杨舟是第一个利用基因剪辑技术,实现胡萝卜大小颜色改变的人。

  “你研究的东西属于最前沿了,我也不知道最终论文是什么样,既然你已经有资料,那就先写出来,到时候我再看看,如果我也看不懂,就请学校其他大牛帮忙参考,大概多久能写出新的论文?”白书龙询问道。

  “给我三天时间吧,我好好整理一下数据,然后再重写一遍论文,主题也不再是胡萝卜大小颜色变化了,而是基因代码之谜。”杨舟肯定地说道。

  既然《细胞》的子刊拒稿,那杨舟打算狠狠地打他们的脸,直接投递其他顶级期刊。

  如果不被拒稿的话,将来杨舟的论文,肯定优先考虑《细胞》,但现在是《细胞》错过了这次机会。

  和导师商量好后,杨舟马上赶回酒店,他要整理实验数据,将基因代码的规律总结出来。

  杨舟可以拿出胡萝卜完整的代码规律,但所有理论,都要有数据支撑才行。

  而支撑杨舟数据的也只有大棚里的上百株植物。

  本来能够拿出3万条代码包含的具体意思,但现在要用对比的手法,杨舟只会拿出大约50条基因代码。

  从宏观角度来说,50个基因代码不值一提,但从开创性来说,这50个代码中,却也包含了几个关键基因代码。

  比如颜色基因代码和大小基因代码。

  计算机的基础是0,1。

  程序员为了让计算机运行起来,编写了无数代码,拿计算机系统举例,Win7的代码量就达到了5000万行。

  但其实这五千万行代码,最本源的意义,就是控制计算机芯片中0,1的表达。

  只不过每一行,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。

  同样地,基因也是如此,假设基因是4进制,杨舟的50个代码中,就有一段代码表示控制这个植物生长大小的代码,还有生长颜色的代码。

  那些畸形的胡萝卜,有的很甜,有的很苦,如果多种畸形胡萝卜都有相同的特征,并且基因代码也相同,证明这段基因很可能是控制他们这个特征的代码。

  杨舟的修改论文,就是提出这个理论,并且用胡萝卜来举例。

  目前还是完善体系阶段,将来接触更多植物,也许会发现同科的植物,代码也是相同的。

  而有的物种代码完全无关。

  就像是萝卜和西瓜,基因代码组成了系统,一个是萝卜系统,一个是西瓜系统,两者代码可能压根没有相似之处,也可能其中有通用代码,这都需要整个科学界,或者杨舟继续研究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