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王小波到底留下了什么_王小波作品系列 时代三部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伯里的话,表明王小波的意义在于他突破了一些成规陋习,并且从事了“自由的建设”。这种引用西方话语晓谕国人的姿态,是流行于八十年代的典型的启蒙姿态,是一种类似浇灌的动作:引用者在高处,而被启蒙者在下方,形成了不平衡的精神结构。王小波这样做,主要原因可能是他特别想强调自己的海龟身份,并且凸现自己的思想特色,以及他对“国学”的不齿,但是,启蒙的姿势与他本人的一贯追求恰好是相悖的。他在《沉默的大多数》里说,他无意于去启蒙和提高谁,他写作的目的基本上是提升自己。他完全有能力意识到,当八十年代成为往事时,启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词汇,因此,把王小波归结到启蒙者的行列里,对他本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。

  更绝妙的是,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煞有介事地推出了著名网站西祠胡同里的一个论坛——“王小波门下走狗联盟”。这个联盟的“盟主”,一个学新闻的大学生对记者说,“这是对前辈的尊敬”。如果王小波在另一个时空看到他作为一个亡灵,已经被当作自由乌托邦里的“哲人王”而供奉起来,在他的脚下出现了这么一群虔诚的“走狗”,他会不会比哭还难看地笑起来呢?无论在小说还是在他的杂文里,王小波张扬得最彻底的,是一个人作为个人的自由与完整,是灵魂的独立与桀骜。他渴望的世界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自己的世界,是猪能够按照猪的方式生活的世界,是所有人最大限度地不被设计和统一安排的乌托邦。他说,“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,这个念头我没有,也不敢有。”他绝对不会想到,那些所谓受到他的影响,被他的第一张多米诺推倒的年轻人,正麋集在他黑色幽默的旗帜下,成为一群对他本人驯顺的、丝毫不骄傲的、缺乏独立精神人格的“家畜”。如果杂志的编辑们能够稍稍揣摩到王小波这种死后的痛楚,他们无论如何应该以一种玩笑的口吻来讲述这群“走狗”的故事,从而消解掉网络上的精神崇拜游戏,剥离出它的真实意义。可惜,不知道出于什么缘故,他们很不王小波地煞有介事起来,以致于自己的认真本身也便成了一个玩笑,成了对王小波的精神亵渎。

  网络的复制功能和衍射作用对文化有着很难准确估计的负面影响。正像《大话西游》借助网络传播成为神话一样,王小波也面临沦为神话的危险,在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的这个专辑里,在某些人缅怀的口吻中,我清晰地感觉到了这种危险。王小波正在被“王小波化”,并且变得异己起来。看网上那些由“走狗”们撰写的纪念文字,有时你很难想到他们讲述的就是狂欢者王小波,他的面目有些罗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