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五八八章全国第一侨乡_官途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市县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,是侨乡,也就是市县有很多人侨居世界各地,海外乡亲甚多。市县还大胆地宣传自己,是全国第一侨乡。

  许是以前很穷的缘故,市县人大多外出谋生,离香港澳门也不远,就有一些人跑到那去了,也有跑到东南亚等国家去种橡胶的,叫“去南洋”。

  十九世纪中叶,美国西部挖掘金矿、建设太平洋铁路,需要大批劳工,便到香港澳门来招募苦力,市县的人得到消息,一传十,十传百,便纷纷前往签定卖身契,俗称为“卖猪仔”,把自己卖去了美国,于是,掀起第一次移民美国的热潮。像这种移民热潮,随后又发生了两次,一次是1943年美国国会废除排华法案,实行新的移民政策。一次是改革开放后,中国放宽移民限制,市县人纷纷移美与亲人团聚并寻求新的生计。

  到二十一世纪,祖籍属市县人在各国开枝散叶,华人、华侨、港澳台同胞的人数统计竟比现居市县人还多,分布世界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且以美国、加拿大居多,占60%以上。

  因此,有一种说法,去美国的唐人街,就像回到市县的旧城区,每走一步,都能遇到熟人,或是老同学老朋友,或是旧街坊邻居,即使讲市县话,也能通行无阻。

  市县人便在唐人街设了许多名目众多的会社团体,我们称之为华侨社团。这些团体一则联络居侨乡亲增进彼此沟通。一则也反馈家乡市县情况,为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出钱出力。

  早在辛亥革命期间,许多市县的华侨便效忠于孙中山。那年,孙中山赴美被美国海关拘禁,就是市县人出面营救,几经艰辛,终使孙中山安然入境,并资助孙中山在美国华侨聚居地巡回演讲宣传,发动华侨捐资支持辛亥革命。抗日战争期间,市县华侨捐资捐物援助国内抗战,一些青年还回国效力,其中,参加飞虎队,从美国回来参加抗日战争的市县籍美国飞行员便达50多人。

  二十世纪二、三十年代,市县旧城区建设,也有得益于华侨乡亲回家乡的置业盖楼屋,两三层中西文化交融的小楼屋如雨后春笋,拔地而起,形成了独特的侨乡建筑风格。

  那时候,华侨捐资兴办的公益事业便方兴未艾,市县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气的学校,就是华侨捐资兴建的。现在人民医院的前身,也曾是华侨捐资兴建的一所医院。

  改革开放后,海外乡亲损资兴建的公益建设更是多不胜数。最典型可说载入史册的可算是公益桥的建设了。桥未建时,凡坐车离开市县,都要乘渡轮,车到了河边,人都得下车,车先缓缓开上渡轮,人才跟车而上,渡轮便连车连人一起载到河对岸,车再缓缓驶下渡轮,人这才回到车上,再继续前行。有了这条桥,打通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