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96页_虎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你们准备后事吧。赵金氏立即陷入了啜泣之中,赵前问还有办法吗?程瑞鹤收拾起诊匣,说:“老太君的脉象像小鸡啄米,又像房檐漏雨。米水不进,大限已到。”隔了好半晌,又感慨道:“无疾而终啊。”

  老金太太的寿装和寿材许多年以前就预备好了,寿装是里外三层的蓝花棉袄褂衫还有被褥鞋帽,这些是二十多年以前做的,那时老金刚去世不久,老金太太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,而寿材也是十年前定下的。老金太太的棺木是老虎窝乃至安城县最讲究的,木材是上等的黄花松,规格是最高档的“四五六”,所谓“四五六”是指木板的厚度即打底厚四寸,帮厚五寸,上盖也称天六寸。一般人家办丧事的寿材只是“二三四”,好一些的也不过“三四五”,贫困户只能是白松或者杨柳树打的“一二三”薄皮棺材。赵家大院搭起了苇席灵棚,特意从安城请来了画匠,画匠用金银粉在棺椁上彩绘,图案富于浪漫色彩:宫殿楼阁莲叶荷花,再就是“白马朝云”和“犀牛望月”。

  在心绪不宁的初夏,老金太太上路了,懒得回头再看一眼人间。迈向天国之路的步伐从容而悠闲,决不拖泥带水,昏迷了一昼夜之后,呼吸渐渐微弱,被抬到地上的临时搭起的木排子上。赵金氏嘤嘤哭着为母亲洗脸洗手脚梳理了头发,然后用剪子剪开了身上的旧衣,王德发和顾皮匠几个男人为老太太穿装老衣服,赵前目不转睛地看着,老人只有出气而无吸气了。王德发女人提醒说:“是等儿子吧?”赵金氏停止了哽咽,伏在母亲的耳际说:“妈,别惦记俺弟了,他回来就让他给您烧纸。”老金太太的眼皮动了一下,但没有睁开,人很明显地松弛下来了,她的手指凉沁沁的,脸色一点一点地褪了下来,变浅变得蜡黄。在痛哭声里,赵前感觉心神恍惚,有些站立不住。屋子里有一种怪异的味道游动,这气息弥漫着蒸发着,越来越浓烈地直扑心里,仿佛沿着血管流动笼罩了他的周身。

  老人无疾而终,是喜丧或者说是“白喜事”。活了七十七岁的老金太太是老虎窝的第一高寿者,赵家大院的门右侧炫耀般地挂着一串“岁头纸”,这是按照亡者岁数一年一张用麻绳穿成的黄纸钱,厚厚的一大沓,让吊唁者敬慕不已。赵前央人为岳母制作“扎纸活”,女人死了用纸扎黄牛和女童刍物,意思是女人生前糟蹋的净水太多,用喝脏水的黄牛代替以减轻罪过。为了弥补岳父过世时没能雇一班喇叭匠的遗憾,赵前雇了一班鼓乐队吹奏,打头的喇叭匠姓张。平日说起来,“吹大喇叭”简直就是死人的代名词,喇叭匠的地位低下,是不准进院进屋的。吹鼓手在大门外搭上了棚子,放上一张桌子摆一壶茶水吹将起来。除了间歇少憩而外,喇叭匠一直吹打不停,曲调戚凄婉惋,遇到有吊唁者来要鸣致哀意:男吊丧者来就吹圆直筒大铁号,女的来了就吹小喇叭。赵家大办丧事,各事项由老牟主持,马二毛、郭占元里里外外忙碌。赵前不知疲倦地接待各方宾朋,由于睡眠不足导致满眼血丝,他一再关照老婆节哀休息,亲自处理老太太的遗物,把一切都梳理得井井有条。赵家大院人来人往,亲戚朋友出出进进,吊唁者却没有丝毫的悲切,人们一律都挂着微笑赞叹高寿呀高寿。院子里放着流水席面,饭菜的香气充溢诱人,赵家杀了一头猪,高粱米干饭猪肉炖粉条管吃管填。男人们围坐在灵棚外面吧嗒吧嗒地抽烟,碗筷还有祭奠的馒头不断地丢失,女人们大大方方地拿着回家,她们要用办喜丧的馒头喂自家的孩子,沾沾喜气以便长命百岁。比起二十几年前的老金,金老太的身后事隆重非常无所不用其极,赵氏夫妇倾其所能做了重殓厚葬,特意从安城县请来了和尚、尼姑和道士做法事,设坛咏经超度亡灵。天气转暖,但赵家自备冰窖,用大块冰来镇亡者的尸体,就是停灵七七四十九天也无妨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