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【人人要看“红剧”的另类原因】欧美老年人另类人曾交人人_小说人物名字大全与服装资料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眼下这批“红剧”打通了青春偶像剧、剧情复杂多元类型剧的诸多脉门,令原来宏大的题材成为刻板生活中的一个看点和热点,进而成为公共话题。一件事流行到风靡的程度,我们常说它“红了”。“红了”便意味着人们的关注超越了职业、年龄,比如《非诚勿扰》的女嘉宾,还有此时微博上的“郭美美”,关注这些新闻的人一定是做什么的都有,年龄也不拘一格。作为话题,他们都不同程度上地可称之为被关注了。但被关注这个事也只是个中性词,比如过去有些网络红人,人红了,口碑未必好,收益也不一定尾随而来,这跟《阿凡达》之类的票房飘红、口碑鼎盛还是两回事。关于“红”或者被关注的深层原因,英国经济学家约翰・凯伊在《金融时报》的专栏里讲过这么一件事,说某个时期,走在英国的街上,到处都能看见手里抱着《哈利・波特》的人,约翰说,其实他们并非都是因为喜欢才读,之所以读的最大原因是因为“人人都读”。所以,《哈利・波特》不仅仅是一部书,更是一个公共话题,它红的程度基本上等同于天气、酬薪等身边话题,人人讨论之,作为社会人当然都想插上一嘴,至少别人议论时你要知道所议之物是什么。

  如果按照英国经济学家的逻辑,对于眼下的“红剧”正好可以一解―看的人不一定都是因为喜欢,但当你已成为一项公共话题时,这已经是我要对之关注的理由了。当然“红剧”的红,不仅仅是因为关注度高的火红,更有“红色主旋律”之因。“红剧”以迅雷之速度取代“主旋律”等词,它们的功能某种意义来说是一致的,但在热议中却存在不同的视角。“红剧”源自红色,这与红领巾中的红是一个意思,此时单指具有中国国家色彩的剧目;“主旋律”或许中性一点,因为有人强调过好莱坞也有主旋律和国家精神作品,比如《拯救大兵瑞恩》等弘扬战场上国家精神的作品;此时我们可以说,“红剧”是中国的“主旋律”,这没有任何问题,在中国也只能有“红剧”成为主旋律。

  或许可以说,“红剧”一词已经取代媒体惯用的“主旋律”成为新鲜但并无新意的可以概括一类影视剧的词,它在近一段时间里被放大、刺激着大家同时也被微博等个人媒体为主的舆论刺激着,想必“红剧”剧目中表现的人物,万万不会想到自己在若干年后会被如此提及吧。

  六月荧屏占主流的是这些被冠以“红剧”的作品,它们占据央视、卫视、地方频道的黄金时段,原因不光光是有关部门的硬性指示,也跟观众在这样的特大纪念日的情感需要进而转化为观赏需要有关。从建党、建国,以及从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中走过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