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第359章 莫非这些稻谷有什么不一般?_李宽大唐孽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王玄策试探着问道。

  “对啊,是不是林邑的水稻产量比较大啊?”

  尉迟环也觉得王玄策的这个猜测似乎能够解释李宽的问题。

  在大唐,普通的农田,一亩地的产量也就只有一石左右,很好的良田才有可能解决两石。

  这一石,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。

  而到了后世,水稻的最高亩产已经超过了两千斤。

  当然,这种特殊的试验田出产的水稻产量,意义不大。

  可哪怕是普通农民种植的杂交水稻,亩产突破一千斤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。

  这么一对比,大家就知道大唐的时候,粮食亩产到底有多低了。

  也难怪王玄策这么快就往水稻产量方面想了。

  “玄策你说对了一小半。林邑也好,占城也好,他们的水稻产量着实比我们的要高一些,但是顶多也就高了几成。”

  “王爷,几成已经非常了不起了。”

  王玄策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色。

  “不,这不是最了不起的,南洋的水稻,它可以一年两熟,甚至是一年三熟,这才是最关键的。”

  “一……一年三熟?”

  王玄策不可置信的看着李宽。

  从小到大,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什么粮食是一年三熟的。

  粟米也好,小麦也好,水稻也好,不是都是一年一熟的吗?

  这个时候,就连尉迟环和房遗爱也感受到自己带回来的水稻似乎很不简单了。

  “没错,人家的水稻就可以做到两熟或者三熟,所以那里的人不容易饿肚子。”

  李宽想到南洋周边那些国家,要说地理位置,还真是不错。

  一年四季都没有严寒,随便种一些水果粮食,产量都很不错。

  但凡是勤劳一点,想饿死都不容易。

  “那要是我们大唐全部都改种水稻,岂不是粮食产量可以翻几番?”

  王玄策两眼放光,激动的手都有点发抖了。

  就连尉迟环和房遗爱,内心也是一片激动。

  真要是这样,自己就要青史留名了吧?

  把这么重要的种子从南洋带回长安城。

  “怎么可能,哪有那么好的事情!”

  李宽的话像是一盆凉水,直接泼到了众人头上。

  不过,片刻之后,他们又都露出了困惑的表情。

  说南洋水稻产量高的是你,说人家水稻可以二熟甚至三熟的也是你。

  可是偏偏你又说大唐的粮食不可能翻几番,这不是前后矛盾吗?

  我也是学过算学的啊。

  “南洋的气候得天独厚,一年四季都很暖和,所以水稻才有可能三熟。但是放在大唐的话,除了崖州附近的区域可以三熟,其他江南地区就只能两熟。放到关中地区,如果品种选的好,也可以一年两熟。而河北道和河南道等地,大部分都只能一熟。”

  李宽这么一解释,王玄策他们倒是理解了。

  “王爷,即使如此,也完全值得大力推广啊。”

  “当然,要不然我怎么会专门浪费宝贵的运力来装载稻谷呢?”

  李宽可不想跟推广菘菜一样,在暖棚里育种个好几年。

  对于这个时候的大唐来说,直接种植个几万亩水稻,看看那一类型的种子产量最高,就按照哪个来推广就行。

  反正横竖都是比大唐此时的水稻要好的。

  至于林邑的水稻,占城的水稻和真腊的水稻,到底哪个更加适合大唐,以后慢慢辨别就是了。

  反正现在运输回来的稻谷,哪个地方的都有,真要去辨别,一时半刻也没人区分的开来。

  所以李宽准备干脆先在楚王府的地里面全部改种水稻吧。

  等明年水稻的产量出来了,再去谈水稻的推广才有意义。

  毕竟,在这个有饭吃就是压到一切的年代,哪怕是李世民也不敢随意下旨大规模的推广一种粮食。

  这要是出了什么意外,那些农夫是真的会揭竿而起的。

  人一旦没有饭吃,那是什么事都干的出来的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