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百八十九章 木轨运输的考量【第一更!求订阅!】_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练怎么更好更快的除雪。

  在柳铭淇他们回到京城的时候,两万人已经快速的开始清除积雪,一路挖掘,朝着预定目标而去了。

  ……

  说起来,他们留在渠河镇的时候,对面襄阳、荆门、十堰等地飞鸽传书提得最多的一个,并不是粮食,而是蜂窝煤。

  暴风雪天气的时候,根本没办法出门,如果家里没有储存足够多的柴火,这段日子肯定是最难过的。

  哪怕是有储存柴火的,经过了接近一个月的消耗,普通人家里也是所剩无几。

  在这个时候,小型雪橇车抵达的第一个湖北村落——西洼村,送来的粮食固然让人欢喜叫好,但那几千个蜂窝煤和几十个蜂窝煤炉,才是最让他们谢天谢地的。

  没有蜂窝煤炉的人家,直接就在家里地上挖一个坑,把蜂窝煤烧红后,放在坑里,然后不断的加新的进去。

  如此一来,不但能烧水做饭,还能保证一家人随时都是暖和的。

  和之前受冷受冻相比,现在的日子简直是在天堂。

  因为特别提醒了他们通风,他们也尽量打开一丝缝隙,不至于造成煤炭中毒的悲剧。

  见识到了蜂窝煤的巨大好处,带队守在西洼村的襄阳府正五品同知崔振宇,第二天就立刻发来了飞鸽传书,跪求上千万个蜂窝煤。

  不,最好的话,就是第一批先调集五千万个蜂窝煤,蜂窝煤炉有就给,没有暂时也不用。

  看吧。

  五千万个还只是第一批。

  不仅仅是西洼村,第二站的东岗村,守在那里的襄阳府通判王军,也几乎写了一样的文书,认为广大的湖北乡镇村庄,至少需要一亿个蜂窝煤,才能救万众于水火。

  救灾是没有一点折扣可以打的。

  特别是牵涉到救命的地步上。

  从此的每一批救援物资,柳铭淇都让捎上了几千上万不等的蜂窝煤。

  饶是如此,没两天的时间,襄阳城知府祝宽杰更是提出了“集二亿蜂窝煤于襄阳,则可解方圆五十里八乡之困顿矣”的说法。

  柳铭淇这一次只带了一百万个蜂窝煤,连他们要求的百分之一都不到。

  所以他也只能飞鸽传书给蜂窝煤制造工坊,让他们全力生产,全部装车运送过来。

  并且柳铭淇还告知了苗炎,请他派兵守护蜂窝煤工坊,这暂时就不给其余任何人出售了,包括的帝京府的民众们。

  帝京府这边最寒冷的时节早就过去了,蜂窝煤对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,绝对不是雪中送炭。

  哪怕是有那么一些人急切的需要,那相比起湖北还有湖南一两千万的民众来说,又岂是能相提并论的?

  于是这段时间在京城、新野、信阳的官道上面,除了忙碌奔驰的运粮马车之外,更有不少的运送蜂窝煤的车子。

  回京的路上,熊大宝还在感叹,如果京畿地区也暴雪封路就太好了。

  邓辉这么严肃的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