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五六章 山顶扎营_汉谋无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擅于长途奔跑。

  东胡人在兵器上,远程以弓矢为主,短兵多为刀和短矛,没有中原的战车和长的戈、戟、殳等武器。

  防守上,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,多采用皮甲护身,讲究机动灵活。

  而东胡人,体格健壮,颇为剽悍,单兵能力远胜中原之兵。

  这些特征,李信通过刚才的一场遭遇战,已经大致摸清了东胡兵的基本特征,加上蓟城守将介绍的情况,一个崭新的作战计划,在他的脑海中形成。

  王贲在看过李信留下的战场后,见秦军死伤也在三百上下,担心李信军马太少,增派了一千骑兵,追上前队。

  并派人叮嘱李信,务必与后军保持三十里上下距离,一是要努力诱敌深入,二是如遇强敌,来不及后撤,后军也可在一日之内抵达。

  李信见了王贲的将令,犹豫再三,深知军令不可违,见自己的骑兵部队,已远出后军百里以外,超出大军两日行程,随即约住军马,选择一处山岭,在山顶扎下营寨。

  山顶扎营?

  一时属下议论纷纷。

  毕竟,李信不是凡辈,能受秦王青睐,自然有其杰出之处。但其属下不明白,一听到李信的命令,忙跑过来询问。

  “将军,您是说要山岭上扎寨?”两个千人将,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将令。

  李信点了点头,“岭上扎营。”

  千人将满腹狐疑,互相望了望,没敢再说什么,转身安排去了。

  按兵法,安营扎寨,应该选靠近水源、背靠山坡的地方,这样可以方便安营灶饭,又便于依靠山势进行防守。

  他们奇怪,李信将军吩咐山上结营,一旦被敌四面围攻,山顶没有水源,无依无靠,又无退路,分明是险地。

  做为将军的李信,为何要做这样违背兵法和基本常识之事。

  后世四百年后,诸葛亮手下的参军马谡,就是因为违反了这一军事要领,教条地企图“居高临下,势如破竹”,反被曹魏大将军司马懿围在山上全歼。

  当然,对于后世这样著名的战例,李信自然无法借鉴,或者后世的马谡到底是不是受李信此次安营的影响,需要付一些误导之责,也未可知。

  看着转身离去的部下,李信也不解释,微微一笑,将目光透过山林,向不远处的平原和一条蜿蜒的河流,若有所思地眺望着。

  一夜无话。

  当晨曦透过满山的落叶松林,伴着啾啾的鸟鸣,唤起军营里秦军将士的时候,斥候哨骑纷纷来向李信报告,山下已遍是“胡骑”,我们被包围了。

  李信闻听,纵马来到营内的坡顶上,四下观望。

  只见山岭下,密密麻麻的,尽是“胡骑”,已经沿山岭下,将这支孤军,围得风雨不透,水泄不通。

  李信丝毫没有惊慌,看着山下的“胡骑”,吩咐属下:

  “给我数一数,看看‘胡骑’来了多少送死。”

  不一时,属下来报,“启禀将军,山岭下,约莫有万名‘胡骑’。”

  一万“胡骑”,李信身边的几个将尉,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
  此时,山顶上,连同王贲后期派来补充的骑兵,满打满算一千七百骑。

  面对六倍之众的剽悍“胡骑”,从那日几乎打个平手的战况上看,从简单算术四则运算的结果,秦军骑兵无论如何,也无法战而胜之。

  关键问题是,王贲给这支骑兵部队的任务是诱敌,而现在,部队已被包围,没有了诱敌的可能。

  此刻,大部队远在百里之外,赶到这里,需要两日之久。如果山下“胡骑”,一旦发起进攻,山顶上的秦军,即将处于全军覆没的绝境。

  部分在咸阳新补充进来的新卒,一见这阵势,腿肚子发软,心里发慌,手心里也不觉冒出冷汗来。

  本想着,跟着李信将军,斩几颗不堪一击的燕军人头,回去弄个爵位什么的,看来,今天要死在这里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