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十章 文化传承_大唐公主的小驸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把这个官位放在眼里,从这里选出宰相也是头一遭。

  鸿胪寺在早朝只是简单提到有倭国使节前来,崔神基却谏言,应该限制倭人学习中原文化的范围和权力。

  崔神基:“陛下,臣与外邦交际十年之久,吐蕃突厥人性格豪爽,擅长掠夺,难成大器,纵然学得种植茶道建筑,因地势气候也难以运用。高丽人多懒惰成性,战力薄弱,不足为惧。却唯独倭人性格坚毅,擅长模仿,残忍桀骜,不知感恩,野性难驯。据说倭人首领称为天皇,中原皇帝都自称天子,我以友人之心待之,彼以父君之位待我,可见自大之心。倭人建筑、秩序皆仿效大唐,甚至名字也如此。四字复姓之名乃是中原长久流传的,倭人仿效孝文帝改名字之革,国内贵胄均改四字之名,仰慕中原文化可见一斑。

  可是,倭人却从无感恩之心。倭国特产,倭国文化,从未有仰慕大唐词句,只有大唐富庶,臣闻之,只有倭国强大,必然可取而代之之意。臣请断绝倭国往来,不再接受倭国使臣。以免他日倭国强大,成为中原心腹之患。”

  武皇:“爱卿时候危言耸听了一些,不过是弹丸之地,如何能成大器。”

  崔神基继续谏言,如果能说出子丑寅卯,这位主必然能够采纳。“陛下,倭人性格坚毅,遣使远渡重洋,百不存一,从无怨言,百年来从不断绝。且鸿胪寺观察倭人,日出而起,经夜不息,勤奋毅力,绝非易与之国。”

  武皇略一沉思,国不在大,有人杰则不惧天下,如果倭人真的如崔神基所言,也不得不防。

  沈三问出列附议,“陛下,倭人残暴臣也有所耳闻。倭人有一种剖腹刑罚,若是有负皇恩,或者有负家族重任,都是切腹自尽谢罪,切腹之痛,有违人道,其痛常人难以忍受,故而倭人武士也称为忍者,意为忍人之所不能忍。按照武功、功绩、地位,分为不同级别的忍者,都是三五岁便开始培养,灌输忠君思想、武士道精神,忍者从小受非人对待长大,更加难以有健全的人性。

  昔日春秋战国,以青铜为剑,而后以精铁为剑。倭国四面环海,天险护卫,岛内矿藏丰富,并不缺少矿石,若是有一日,能有超越精铁锋利之器,倭人能以一当百,所向披靡。倭人,必然不会放弃中原的富庶,举兵来犯。”

  朝中顿时议论纷纷,武周百姓是倭人万倍之数,这一日,并不可能啊?

  武皇却能听出其中的意味,一支精锐远比一群乌合之众有用。奴役一国,也并不需要十分充足的人口,只要令其自相残杀,然后选择合适的势力扶持即可。

  只是,若是断绝倭人学习之途,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。而且,如此断绝文化的传承,有失大国的体面。

  崔神基又谏言,“若是倭人皇帝能去除天皇封号,倭人若是得以教化,学会尊儒、仁慈、感恩、宽恕,仔细研习儒家精义,也可以网开一面。”

  武皇对此十分满意,“传令沿边州县,设置倭国遣使考核,不能学得儒家文化精髓者,不得靠岸。自此以后倭国使臣,至武周五年之内,不得阅读儒家学说以外之书。何时可以习得其他文化,再议。至于天皇封号,不过是一个蝼蚁之国的皇帝梦而已,闲言碎语不必计较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