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东厂观察笔记 第23节_东厂观察笔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边界越发模糊。

  “不扛你能怎么样,刑部好不容易顺着琉璃厂抓住了山东这条线,就算杨伦想帮你,他也不敢做得太明显。”

  邓瑛在纸上描勒框架,偶尔转头参照杨婉的图纸,声音不大,也很平静:“其实,虽然你将才那样说,我愿意听。但事实上,我不希望杨大人帮我。这个时候,他最好的是和白尚书这些人一起面对我。对他来讲哪怕回避我,在内阁眼中都是不对的。”

  杨婉看着他不过半刻就模出了她画得乱七八糟的图样,“你这样说……到底是在为谁着想。”

  这个问题好像过于具体了,并不适合在研究里进行设问。

  毕竟人是一个历史性的个体,大部分的决断都和他自身的身份立场,社会关系相关。

  杨婉并不希望他认真地回答。

  但邓瑛却停下了笔,望着笔下图纸认真想了一阵。

  “我的朋友不多,认可的人也不多。不说是刻意为了他们,是到现在,我本身……”

  他说着顿了顿。

  墨汁已经渐渐在笔尖凝滞,他低头将袖子又往上挽了一折,探笔刮墨,“我本身已经无所谓了,所以我想做一些我自己还能做到的事情。我如今担心的是三大殿的工程浩大,涉及账目众多,老师已经归乡,我不知道,这么多年里,我和老师有没有遗漏之处。”

  “如果有呢。”

  杨婉追问。

  邓瑛笑笑,弯腰落笔继续勾画,“那就像你说的,抗着。”

  说完,忽觉脚腕上的伤传来一阵冷痛,他不得不闭眼忍了一会儿,有些自嘲地笑着自问:“不知道抗不抗得过去。”

  “能的。”

  邓瑛侧身绕过杨婉的背,去拿她手边的镇纸,接着问她:“你怎么知道。”

  怎么告诉邓瑛呢?

  因为贞宁十二年的春天在历史上风平浪静,一片空白。

  司礼监仍然如日中天,内阁无波澜,杨伦,白焕,白玉阳这些人也没有经历任何的官场沉浮,所以,根据现有的情势,在这一段空白背后,邓瑛做了什么选择其实并不难推测。

  杨婉事后在记这一段笔记的时候,总觉得有一点不忍下笔。

  她可以记得比较简单。

  比如:贞宁十二年春,邓瑛受审刑部,掩盖琉璃厂案。

  这样就够了。

  历史研究首先需要的是史实,其次才是人性。

  但她在纸上写完这一段话后,却觉得它的内涵远不够完整。

  “姨母。”

  杨婉在灯下闻声抬头。

  月色清亮,扇门一开,各色花香就散了进来。

  易琅跑到她身边,“母妃呢。”

  杨婉搁笔搂住他,“娘娘吃了药刚睡下了。”

  “哦……”

  易琅忙放低了声音。

  杨婉抬起头,问跟着他过来的内侍,“怎么这么晚。”

  内侍应道:“是,今日殿下温书温得久了一些。”

  “行。”

  杨婉牵着易琅站起身,“你们下去歇吧。

  内侍们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