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消渴_癫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脉

  心脉多浮,肾脉多弱。经云∶阴不足,阳有余,则为热中。又云∶脉软散当消渴,气实血虚也。又云∶脉数大者生,沉小者死;实而坚大者生,细而浮短者死。

  病

  《内经》曰∶二阳结,为之消。又曰∶瘅成为消中。东垣曰∶二阳者,阳明也。手阳明大肠主津液,病消则目黄口干,乃津液不足也;足阳明胃主血,若热则消谷善饥,血中伏火,乃血不足也。结者,津液不足,结而不润,皆燥热为病也,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,故其气上溢,转为消渴。治当以养血滋阴,生津降火,兰除陈气也。不可服膏粱、芳草、石药,其气剽悍,能助燥热也。歧伯曰∶实脉,病久可治;脉弦小,病久不可治。当分三消而治之。高消者,舌上赤裂,大渴引饮,心移热于肺,传为膈消者是也,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。中消者,善食而瘦,自汗大便硬,小便数。叔和云∶口干饮水,多食肌虚,瘅成为消中是也,以调胃承气汤、二黄丸治之。下消者,烦渴引饮,耳叶焦干,小便如膏。叔和云∶焦烦水易亏,此肾消也。以六味地黄丸治之。《总录》所谓未传能食者,必发脑疽背痈;不能食者,必传中满膨胀。皆不治之证也。洁古老人分而治之∶能食而渴者,白虎人参汤;不能食而渴者,钱氏白术散,倍加干葛治之。上中既立,不复传下消矣,先哲用药,厥有旨哉?然脏腑有远近,亦宜斟酌,如心肺位近,宜制小其服;肾肝位远,其制大其剂,皆适其至所为。故如过与不及,皆诛罚无过之地也,如高消、中消制之大急,速过病所,久而无中满之病,正谓上热未除,中寒复生者也,非药之罪,失其缓急之故也。治斯疾者,宜加意焉。

  治

  张洁古曰∶上消者,肺也,多饮水少食,大小便如常,此心火刑于肺金,而渴生焉。法当降火清金,宜白虎汤加减治之。

  软石膏(二钱半)知母(一钱)甘草(五分)人参(七分)升麻(一分)黄柏(一钱)

  上锉一剂,粳米一撮,水煎,食后温服。

  中消者,胃也,多饮食而小便黄赤。盖足阳明胃主血,热则消谷善饥,血中伏火,则津液消烁而渴矣。治以调胃承气汤,三黄丸主之。

  黄连黄芩大黄石膏(各一两)

  上为末,炼蜜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汤下。

  下消者,肾也,小便淋浊如膏,烦渴引饮,耳叶焦黑,小便频数。能食者,必发痈疸背疮;不能食者,必传中满腹胀,须分治之。

  若能食而消者,宜加减白虎汤主之。

  石膏(二钱半)知母(一钱)甘草(三分)人参(七分)五味子(十粒)黄柏(七分)玄参(五分)

  上锉一剂,粳米一撮,水煎,食后服。

  若不食而消者,宜加减白术散主之。

  人参白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