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八零四章 束氏狸狌(下)_官居一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官从政的资格,只有实习历事合格,才有为官从政的权利。洪武五年,当时有鉴于进士出身的官员,多幼稚而低能,朱元璋志于培养经世致用的官吏,提高其实际的治事能力,在国子监首创此教学实习制度,即实习历事制度。

  此制的具体规程为,监生在修满学分后,都要被分派到政斧各机关‘先习历事’,即进行教学实习。在实习期间,学生轮流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接受实践锻炼,主要任务是学习处理各种政事。这个时期的监生被称为‘吏事生’,除被分配到政斧各部门外,也有被分派到地方的州和县,或清理粮田、或督修水利等,旨在培养监生的实际行政能力。

  最可贵的是,国子监还对这种实习历事,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考核办法……国子监明确规定,监生在监外历事与监内读书一样,必须参加考核,且将考核成绩与任官直接结合。考核的具体办法是:‘定考核法上、中、下三等。上等选用,中下等仍历一年再考,上等者依上等用,中等者不拘品级,随才任用,下等者回监读书’。

  朝廷曾十分重视这种实习制度的贯彻实施,每次实习之前,都先将历事监生人数通知各衙门,然后各衙门按需接收吏事生,若有剩余则由吏部统一分配。接收历事生的各衙门要教之政事,并且有责任考察其勤惰。历事生历事期满经考核达标,才可奏请吏部附选,‘遇有缺官,按次取用’为正式官吏。

  这种将在校学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制度,起因是为了弥补官吏在行政能力上的不足,然而监生通过实习历事,可以广泛地接触实际政务、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,十分有利于其才干的增长。

  显然,本朝的国子监教育,要比宋代太学那种闭门造车、培养人才的方式要高出一筹,在很长一段时期内,监生的实际能力也是宋代那种‘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’,‘唇腐舌敝’,‘率至亡国而莫可救’的太学生所望尘莫及。

  事实上,本朝行政能力最强、国家最强盛时期,也正是这种教育制度,被执行最好的阶段。

  然而随着土木堡之变后,本朝国力转衰,国家财政出现危机,开始允许富家大户‘输捐例监’……也就是用钱买监生资格,导致国子监生员数量暴增,质量下降,许多监生用十几年都完不成学业;同时,朝廷也无法负担高昂的教学费用,且对不用发薪水的吏事生,抱着不用白不用、用了也白用的心态,要求国子监降低毕业标准,缩短监生在校年限。为了省钱,甚至要放监生回籍‘依亲’读书,教学质量已经无从谈起。

  与此同时,在国初不怎么吃香的科举成了正途。时至今曰,且不说部院大臣,就连地方的知府,朝中的郎中,也全都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