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九十六章 求贤之意啊!)_三国之重整汉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曹操几乎就是刘琮这一生最大的敌人,只要击败了曹操,刘琮就能够获得生存的空间。

  对于曹操的南下,刘琮也没有寄希望于能够大胜,只要能依托坚固的防御,守住就可以了,曹操毕竟是远征,一旦战事旷日持久,僵持不下,恐怕就只有退兵一条道路。

  毕竟这个时候的曹操,虽然势力已经是天下最大,但是并不是只有荆州一个敌人,江东那边也是一个变数,再有西凉还有马腾,韩遂。

  现在刘琮担心的就是蔡瑁对于曹操的态度,要知道,荆州大半以上的兵力都屯驻在襄阳,而蔡瑁所在的蔡家和黄祖的黄家不一样,黄家虽然说是荆州的士族,根基却是在江夏,而蔡家恰恰就是襄阳本地的豪强士族。

  这也是为什么刘琮提出分置两郡之时,没有人怎么反对。

  就是因为荆州大半以上的钱粮和兵力都是在襄阳,蔡瑁坐上了襄阳郡太守之位,本来又是镇南军师将军,手中的权力就是很大。

  对于这些士族群体来说,虽然有一定竞争,但是打断骨头连着筋,相互联姻,利益盘根错节,蔡瑁不可能不照顾到他们的利益。

  出于利益的考量,蔡瑁可能就会对曹操南下的这场战争半点兴趣也欠奉,刘琮担心这是一点,除此之外还有一点,蔡瑁出身于名门,因为他的姑姑嫁给了汉末太尉张温,所以,蔡瑁在少年时有很长时间居住在洛阳。

  要知道,那个时候,袁绍和曹操也是官宦子弟,相互都是认识,而且官宦子弟都是拉帮结派,蔡瑁也曾和袁绍、曹操等所谓的京城恶少们为伍,并且关系还不一般。至于后来,袁绍和曹操都是得到了自己家族势力的支持,走上的争夺天下的道路。

  这就导致了袁绍和曹操到最后水火不相容,必然要倒下一方,而蔡瑁则是不一样,他没有争雄天下的野心,只能保证蔡氏家族利益最大化,自己官运亨通就可以了,在没有绝对利益的冲突之下,曹操和蔡瑁两人就可以谈论一下私底下的交情了。

  大家对于蔡瑁的印象基本都是通过《三国演义》,不管怎么说,蔡瑁背主求荣是事实,但是本人是很有能力的,投降曹操后,蔡瑁并没有如《三国演义》中描写的那样做了曹操的水军都督,也没有被曹操所杀,而是做了长时间的官,如从事中郎、司马、长水校尉等,封爵为汉阳亭侯。

  除了封侯以外,蔡瑁基本上在官职上没有更进一步,而且手中的权力也大大不如刘表士气,可是蔡瑁的目的也达到了,他的家族仍然长盛不衰了很长时间,直到晋朝永嘉年末因战乱才被流寇灭族。

  现在史书里面对于蔡瑁的记载很少,但是对于曹操和蔡瑁的关系,史书里面却是提到了,‘少为魏武所亲’。

  曹丕称帝之后将曹操追谥为‘武皇帝’,因为国号是魏,所以曹操死后又被称之为‘魏武帝’,这里面所说的就是蔡瑁年少的时候和曹操是小伙伴,大家经常在一起愉快的玩耍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