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泄泻_癫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脉

  脉多沉。伤于风,则浮而弦;伤于寒;则沉而细,伤于暑,则沉而微;伤于湿,则沉而缓,泄而腹胀脉弦者死。又云∶脉缓时微小者生,浮大数者死。

  证

  夫泄泻者,注下之症也。盖大肠为传送之官,脾胃为水谷之海,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,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,脾胃停滞,以致阑门清浊不分,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。《内经》又谓∶湿胜则濡泄。

  又曰∶春伤于风,夏生飧泄。又曰∶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。又曰∶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属于寒。叔和曰∶湿多成五泄,肠走若雷奔。故分脾泄、胃泄、大肠、小肠、大瘕,为五泄也。又有飧泄、肾泄、洞泻、濡泄、骛溏之类。名各不同,原其致病,不过前云所感所伤而已矣。丹溪又云∶泄属湿,属气虚,有火,有痰,有食积。凡泻水,腹不痛者,湿也。饮食入胃不消,完谷不化者,气虚也。腹痛泻水如热汤,痛一阵,泻一阵者,火也。或泻或不泻,或多或少者,痰也。腹痛甚而泄泻,泻后痛减者,食积也。泻下如抱坏鸡子臭者,或咽气作酸者,伤于食也。

  治

  治疗之法,须看时令,分寒热新久。补脾消食,燥湿利小便,亦有升提下陷之气,用风药以胜湿。若久泻,肠胃虚滑不禁者,宜收涩之。治法之要,孰有过于此哉。

  方胃苓汤〔批〕(按此方治四时泄泻之总司也)治中暑伤湿,停饮夹食,脾胃不和,腹痛泄泻作渴,小便不利,水谷不化,阴阳不分。

  苍术(米泔浸,一钱)浓朴(姜汁炒,一钱)陈皮(一钱)猪苓(一钱)泽泻(一钱)白术(炒,一钱)白茯苓(一钱)肉桂(三分)白芍(炒,一钱)甘草(炙,三分)

  上锉一剂,生姜枣水煎,温服。一方加防风、升麻以胜湿。食积,加神曲、麦芽、山楂。水泻,加滑石。

  有痰,加半夏、乌梅。气虚,加人参、白术。恼怒,加木香。有热,加黄连。久泻,加肉豆蔻。暴痢赤白相杂,腹痛里急后重,去桂,加木香、黄连、槟榔,水煎服。

  薷苓汤治暑月泄泻,或欲成痢。

  黄连香薷饮合五苓散。锉一剂,生姜煎服。(方见中暑)

  藿香正气散〔批〕(按此方治暑泻之剂)治感湿泄泻,或兼暑者,(方见霍乱)

  根据本方,加黄连、香薷。食加神曲、山楂。

  柴苓汤〔批〕(按此方治热泻之剂)治泄泻发热口渴,里虚之症。

  小柴胡汤(方见伤寒)合五苓散(方见中暑),锉一剂,姜枣煎服。

  理中汤(方见中寒)〔批〕(按此方治寒泻之剂)治脾胃虚冷,中寒泄泻,四肢厥逆。

  四君子汤(方见补益)治气虚脾泄不止者。

  根据本方加乌药(醋炒,七分)姜枣煎服。

  参苓白术散(方见补益)治脾胃虚弱,久泻少食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675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